查看原文
其他

1 相逢 ▎2 困惑 ▎3 寻道《雪洞:喜马拉雅山上的悟道历程》

维琪·麦肯基 音流瑜伽研究
2024-09-02

春天的融雪使得洞穴格外潮湿,丹津·巴默正在晒干自己的东西。直立在洞穴左方的静坐垫,是丹津·巴默十二年来的"床铺"。



1 相逢 ▎2 困惑 ▎3 寻道《雪洞:喜马拉雅山上的悟道历程》


作者:(英)维琪·麦肯基

译者:莲心

 

1 相逢

 

她就是丹津•巴默,一个英国女子, 她在喜马拉雅山一万三千多英尺的洞穴中进行了十二年的冥思。在这十二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里,她完全孤身一人。

 

回首往事,我是在一个颇为特殊的地方遇见丹津•巴默的。那是在仲夏时节的意大利小镇帕麦亚,帕麦亚坐落在雄伟壮丽的托斯卡纳山间,距离比萨大约一小时车程。下午晚些时候,干热的芬芳、松针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一栋曾经豪华的大厦,赭石色的墙壁、高耸的拱门、城堡似的屋顶, 在八月阳光的照射下都散发出微光,只有蝉鸣声将城镇午睡的沉寂轻轻惊扰。几小时后,这个小镇即将醒来,迎接夜晩的到来。那些出售意大利腊肠、饼干与拖鞋的小店也将开门。老人们将聚集在广场上讨论市政商业,以及地方党派的事务。置身于这种能够引发人们愉悦感、纯粹意大利式的小镇气息中,你无论如何都想像不到丹津•巴默会同样生活在这里。

 

第一次看见丹津•巴默时,她正站在广场上,灌木树丛的阴影投射在她身上,她看上去已近中年,有些虚弱,肤色白皙,肩背浑圆。她身着女喇嘛的栗色和金色的袍服,头发按传统的发式修剪得很短。一群女子站在她四周。稍微一瞥,你就会发现她们的交流十分愉快,气氛也十分亲密。这种场景是会引起人们注意的,但对于为时一个月的佛教冥思课程来说,这实在是一件平常的事。

 

我与其他来自世界各地的大约五十名妇女聚集在此地,目的是参加这项课程。自从一九七六年,我在尼泊尔遇见了一些喇嘛后,发现他们传达的讯息是如此丰富,这种冥思活动就已经成为我人生中愉快的部分,而且很有规律。我们长时间地盘着腿,倾听佛陀的智慧并进入冥思阶段。现在是休息时间了,大家自由活泼地讨论着。

 

深夜,我们在星光下吃晚餐。当我正用大块的面包蘸吸着橄榄油时,身边的一位男士将我的注意力导向了丹津•巴默。丹津•巴默坐在一张桌子旁,一群女子依然围坐在她的身边。她非常热情地与大家交谈着。

 

这位男士告诉我:“她就是丹津•巴默,一个英国女子, 她在喜马拉雅山一万三千多英尺的洞穴中进行了十二年的冥思。在这十二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里,她完全孤身一人。她刚刚从洞穴中出来。”

 

男士的话引起了我的注意,让我更加注目凝视她了。

 

几年来,我阅读了许多这类人物的传记。那些来自印度与中国的伟大瑜伽师,他们舍弃了所有世俗的享乐,退隐到一些遥远的洞穴中,成年累月地进行着深入的冥思活动。他们是灵修的巨匠,他们所选择的道路既是最艰难的也是最寂寞的。他们身披着简朴的袍服,甚至仅仅围裹着一条单薄的缠腰布。他们面对着最严酷的生存条件——呼哮的狂风、肆虐的风雪、冰窖般的寒冷等,他们的身体变得十分虚弱,头 发长披至腰部。他们意外遭遇到的野兽与强盗,会全然不顾他们的圣洁,会让他们血肉模糊,然后让他们自生自灭。

 

但这些苦远远比不上他们必须面对自己内心生起的种种妄念。他们与日常生活中能使他们分心的事物完全隔开,所有潜藏在表面下的魔鬼,在修行时会全部爬出来折磨他们。他们必须克服愤怒、妄想、渴望、贪婪等种种人类的恶习,必须坚持下去才能获得成功。他们追寻着最辉煌的成果——“开悟”,一颗能彻底打开、包容宇宙实相的心。原来所有不可知的事物,现在都知晓了,从而达到一种全知的境界。极度的喜悦感紧随其后,难以想像的平和也随之而来。这是人类所能达到的最高层次的精神升华。

 

我看过这样的故事,但我不曾想过自己真正会碰见这样 一个人,而且是在意大利的帕麦亚。她好像是从神话和传说 中走出来的人物,如同只是刚刚购物完毕从一辆公共汽车上 走下来一样,现在正轻松自如地坐在我们中间,似乎看不出她做过什么了不起的大事业。她也不是一般传说中的东方瑜伽大师,而是一位当代西方人,更令人惊讶万分的是,她是一位女性。

 

无数个疑问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是什么因素让一位当代英国女性,如同上古的穴居野人一般,只身前往居住在山边一个潮湿、黑暗的洞穴之中呢?她是如何在冰彻骨髓的寒冷中生存下来的?她又是如何吃饭、洗澡、睡觉、打电话的?这十二年来,没有人类的温暖陪伴,她是如何生存的?她从冥思中获得了什么?最令人好奇的是,她从极端冷寂和孤独的雪洞中走出来后,又是如何变得与鸡尾酒会中喜爱社交的女子一样的呢?

 

然而,在这一连串的疑问之后,一种敬仰与敬畏的感觉油然而生。丹津•巴默经历了一场我永远无法完成的探险。我与她不同,我停留在四周的冥思课程的安全范围内,我在课程结束后可以回到自己的正常生活中。然而她对真理的渴求却能引领她超越四周的冥思课程。根据我可怜的有限的经验,闭关需要一种无止境的艰苦努力,需要夜以继日地不断重复相同的祷辞、咒语、观想和冥思。你将置身在相同的场 所,坐在相同地方的相同坐垫上,会见相同的人。对于那些生活在刺激和快速变化中的人们来说,这种选择如同_种酷刑。

 

第二天,我在花园中又看见了丹津•巴默。她独自坐在那儿,我发现这是一次可以接近她的机会。我问她是否介意我和她坐一会儿,她愉快地冲我笑着,并用她那双最清澈的蓝色眼睛注视着我。在她的眼里充满了宁静、善意,以及欢乐,但她最独特的气质还是那份显而易见、能让人感受到的心灵的光芒。她实际上很有魅力、很有吸引力,她五官鲜明,有着一只长而突出的鼻子,一对小而精致的耳朵。或许是她的一头短发、脸上又没有化妆的原因,男性与女性的两种能量融合于她一身,就好像她体内还居住着一位敏感的男性。

 

我们开始闲聊。她告诉我,她现在住在阿西希一位朋友家的花园小屋中。她非常喜欢这个地方。因为她在洞穴里的时间已经到了尽头,她被召唤前来此地,到此地似乎是一件顺其自然的事情。她一九六四年出家,当时只有二十一岁, 而那时我们大部分人甚至还没有听说过藏传佛教。她因此可能是西方世界中最资深的藏传女喇嘛。三十多年来,她过着清修的生活,在这段漫长的时光中,她可曾希望有伴侣、婚姻或是孩子?

 

“那将是一场灾难,那不是我要走的道路。”她的头向后一扬笑着说。我没想到在洞穴里住了十二年后,她还是这般生动活泼。

 

我问她是什么原因使她决定到洞穴中闭关的。

 

她回答:“我的生命如同一条河流,它会很稳定地朝一个方向流去。”她停顿一下,继续说,“生命的目的是觉知我们的心灵本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人必须离家修行以获得灵修的果实。否则,你无法为他人服务。”

 

那有什么东西是她所失去的呢?她平静地回答:“我想念我的喇嘛老师。除此之外,一无所失。我在洞穴中生活得非常快乐,我不缺少任何东西。”

 

我继续问她,在洞穴中修行是否是一种逃避?逃离日常生活的考验?这是生活在尘世中的人们对隐士生活最常提出的问题。

 

她快如闪电般地回答:“这绝不是一种逃避。我认为世俗生活才是一种逃避。当人们遇到问题时,他会打开电视机、打电话找朋友、出去喝咖啡。但在洞穴里,你没有任何人可以倾诉,只能面对自己。当你遭遇困境时,你别无选择,只能面对它,最后从另一个方向走出来。在洞穴中,你面对自己最粗糙最原始的内在本质,你必须找出应对解决的方法。”她的逻辑是无法反驳的。

 

我们的这次会面是很值得纪念的。我远距离地观察丹津•巴默,发现她非常开放,并且和蔼可亲。她非常健谈, 语言表达非常清晰。她的思想深刻透彻,同时她也具备脚踏实地的特质,她打破了所有“冥思者都是与世隔绝的”腐朽观念。

 

冥思课程结束后,我以为我们也许不会再相遇。然而几个月后的一天,我正读着一份佛教杂志,发现里面有一篇采访她的文章。读到文章一半时,发现文章中有一小行字:丹津•巴默曾经说过:“我发愿以女人之身成佛,不论它需要经过多少世生命轮回。”

 

我停了下来,丹津•巴默的话像电流一样击中了我,让我震惊。世界上虽然有过许多取得巨大成就的女性神秘人物,以及女圣人,但过去几千年来,获得完全证悟的还都是男性。因为某种原因,女人的身体被认为是不适合或者不配 容纳最神圣的事物的。如今,丹津•巴默公开发表了宣言, 她将彻底颠覆人们的这种想法。这真是一种大胆的、勇敢的宣言,甚至是义无反顾的。对一般人来说,这种宣言不过只是一种夸口的言辞或者发愿而已。但丹津•巴默却不是,她自始至终坚持努力着,她拥有了与众不同的冥思经验。如果今生完不成,或许是来世或再下一世,她也许能够完成这个发愿。

 

我的希望重新燃起,这是我等待多年的一件事情。在我最初求佛时,就有人告诉我,无论男女,所有人都拥有觉悟的种子。佛性如同珍贵的宝珠,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会闪烁。我们需要的只是将它开发出来,这纯粹是我们自己的责任。这种哲理对于现代独立自主的女性来说是多么富有吸引力啊。喇嘛们生生世世不断地勤勉修行,如果我们走上这条道路,终将能获得珠宝般的成果。

 

但这些都是理论而已。事实上,世界上杰出的灵修女性寥若晨星。是的,有许多女身的佛陀图片,我们对着各式各样美好的、理想中的女性神祇进行礼拜。但现实中,我们到哪里去寻找生动的事例呢?我越是不断地寻找,越是找不到女性在灵修中的未来。

 

教导我们佛法的喇嘛都是男性,那些得到证悟、受敬仰的转世活佛也都是男性;寺院中各派系的出家人也都是男性;那些来到西方传播佛法的上师们也都是男性。女性在修行过程中,究竟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公平地说,不只藏传佛教中充满了男性,日本、泰国、斯里兰卡、缅甸等南传佛教也都是如此。甚至在我的家乡,情况也依然如此。基督教强调男神,并且对女性的传教士十分畏惧。女性要到哪里才会寻觅到作为榜样的女上师呢?对于什么是女性的灵性, 我们没有概念,除了佛陀曾经告诉我们的女性也可以步入心灵进化的阶梯,获得证悟之外,我们缺乏女性获得开悟的真实证据。对于那些坐在喇嘛脚下渴望寻道的女性修行者来说,这实在是令人沮丧的一件事情。

 

我们是多么急切地盼望不可能变成可能啊!我们是多么需要得到证悟的女修行者来引领我们。现在这一时刻到了。二十世纪,我们看到了女性在各个领域中都获得了稳定的、必然的解放。如今,进入了二十一世纪,最后一波的女性解放即将开始了。一旦发生,它同时也将是最伟大的女性解放。女性最终的解放必定是一位女性佛陀,一位全知的觉醒者的产生。丹津•巴默已经完成了在喜马拉雅山洞穴中十二年的闭关冥思,她如今发出的伟大誓愿,与宇宙的进程冥冥中暗合在一起。

 

我决定再度寻访她。现在,我有更多的事情想探索了。她究竟是谁?她从何处来?她在洞穴中学到了什么?是什么因素促使她发下这份誓愿?她是否愿意成为本书的主人公?不情愿,丹津•巴默非常不情愿地同意了。她同意的唯一理由只是希望她的行为对其他女性有所启发,并对她目前正在进行的使女性得到开悟的一项计划有所帮助。于是,随后的一年里,我追随着她到达新加坡、伦敦、西雅图、加州、印度等地。她以一种非常特殊的方式生活着。渐渐地,我将她与众不同的——有些人或许认为是最不自然的——种生活,一段一段地串联了起来。我找那些曾经认识她的人交谈,拜访那些她曾经生活过的核心地方。甚至,我不辞辛苦地找到她闭关的洞穴。我登上那个空气稀薄的高纬度的地方,并且亲眼目睹了她曾居住的地方。我对于她所完成的事业有了全新的评价。

 

接下来就是丹津•巴默的传奇,一个女人寻求证悟的故事。

 

2 困惑

 

丹津,巴默的心中始终埋藏着一颗种子这颗种子将带领地去追寻与众不同的生活。地的经验证明了人的本性能够超越生长的环境

 

丹津•巴默的心中始终埋藏着一颗种子,这颗种子将带领她去追寻与众不同的生活。她的经验证明了人的本性能够超越生长的环境。

 

我们不能把丹津•巴默出生、成长的环境与她将来要进入的世界截然分开。

 

丹津•巴默出生在赫特福德的沃莫公园,一个高贵之地。更准确地说,她出生在图书馆里,但这并不意味着她拥有高贵的血统。只因她出生的那天,一九四三年六月三十日,希特勒的德国空军部队正疯狂地空袭伦敦,伦敦的妇产科医院撤退到比较安全的临近市县。丹津•巴默的出生比实际预产期晩,所以必须催生,当她来到这个世界时,竟然没有眼睫毛、指甲、头发,就连她的母亲都说,她长得实在太丑了。虽然这个有点早衰的孩子的长相实在不敢恭维,她的母亲却对女儿充满了无数浪漫的幻想,立刻为她取名为黛安娜。这是一首当时流行的法国歌曲的名字,这首歌激发了她母亲的想像,但她母亲强调名字的发音必须以法文狄亚妮为准。所以她一直叫做狄亚妮,直到二十一年以后,她出家获得了第二个名字——丹津•巴默。

 

丹津•巴默来到尘世的前二十年,一直居住在一间鱼店的楼上。鱼店的地址是老贝斯纳绿地街七十二号,在伦敦东区中心地带老罗马路的转弯处。这个地方距离使丹津•巴默的灵魂能够自由翱翔、白雪覆盖的喜马拉雅山非常遥远。如今,老贝斯纳绿地街七十二号已经不存在了。贝斯纳绿地拥有开阔的广场、狭窄的街巷,与大城市的距离又很近,恐怕不久将变成现代城区。当丹津•巴默出生后,放眼望去这个城市,只能看到被德军空袭后的满地瓦砾。直到她长大后, 她印象中的贝斯纳绿地一直都是如此。这是个拥挤的、乌黑的、烟雾弥漫的地方,看不见一棵树木。在她的记忆中,她从来不觉得自己属于这个地方。她说:“我强烈地感觉到我生错了地方。甚至在今天,我从来都不觉得生活在英国是正确’的。”

 

她的父亲乔治•佩里是一位鱼贩子,经营着楼下的鱼店。乔治身材矮小,年长妻子二十岁,喜欢自我享受。他经常赌马、赛狗、听音乐会。有时候,他像一个珍珠国王,会分场合穿着镶有珍珠衣扣的服装参加宴会。第一次世界大战中, 乔治遭受毒气侵袭,感染上非常严重的支气管炎。鱼店里长年寒冷阴湿,对他的身体没有什么好处。乔治五十七岁那年去世,而当时丹津•巴默只有两岁。

 

丹津•巴默说:“令人悲哀的是,我从来没有机会认识我的父亲。我只是听别人说,他是个非常好的人。我的母亲比他年轻许多,她喜欢找舞伴出去跳舞,我的父亲总是鼓励她参加。当母亲回家时,父亲已经将晩餐做好放在桌上等她。我父亲在第一次婚姻中有了两个儿子,因此他非常渴望我的来临。但对我来说,他与我无关。”

 

丹津•巴默由母亲照顾长大。母亲名叫李•佩里,一直是家庭主妇,抚养丹津•巴默与大她六岁的哥哥莫文。李是一位不同凡响的女性,她个性强、思想开明,无论在什么困难面前,她都能乐观向上。最重要的是,她是一位追求内心生活的人,她在有生之年,坚定不移地支持丹津•巴默在信仰之路上所做出的各种努力。母女俩关系非常亲密。

 

丹津•巴默说:“我的母亲太伟大了。我非常崇拜她。她努力工作,对新思想总是有着浓厚的兴趣。她是一个心灵自由的人。当她遇见我父亲时,父亲与前妻虽然分居,但还没有离婚。我的母亲搬去和父亲同住,并生下两个孩子。在当时那个年代,这是十分不寻常的事情。但当父亲通过法律结束上一段婚姻后,母亲还是没有嫁给他,因为她已经习惯独立生活了。”

 

丹津•巴默生长在典型的英国环境中。她身边都是“真正”的伦敦人,他们以足智多谋、善于雄辩而著称。最近, 伦敦人又赢得了英国人“大脑”的新名声。在伦敦东区,气氛是十分友善的。丹津•巴默认识邻居中的每一个人,她的哈利叔叔是对面街区的一个酒吧的老板。这条街上充满了生活乐趣,被轰炸过的场地成了孩子们最喜爱的探险玩乐地区。

 

即便如此,在丹津•巴默的心中却始终埋藏着一颗种子,这颗种子将带领她去追寻与众不同的生活。她的经验证明了人的本性能够超越生长的环境。

 

丹津•巴默自幼就是内省的、遁世的性格。她有不少朋友,却从不带他们到家里玩。她说:“我对于交朋友没有兴趣。我知道自己在人生中还有许多其他的事情必须去做。我非常喜欢独处,我只要坐着读书就会觉得很快乐。我记得, 那时老师不断地借书给我,但老师对其他的孩子并没有这么做。”在当时,伦敦东区并没有东方人的社区,她的家人对东方也一点兴趣都没有,但丹津•巴默就是被东方所吸引。她说:“我一个人可以花上几个小时,画穿着飘逸和服的日本女人。直到今天,我还能看见我画在和服上的复杂花纹。位于伦敦西区第一家中国餐厅开业后,我央求母亲带我前去,在那儿我可以看见一些东方面孔。”除此之外,她对修女有一种难以解释的向往,尤其是冥思活动。她说:“我喜欢那种进入闭关后永远不再出来,终生都在祈祷的修女。我深深地被那种闭关生活所吸引,一旦想起这种生活方式,我就情不自禁地向往。有一天,我走进家附近的一间店铺,店主问我长大后想做什么。我毫不犹豫地回答:‘我要做一名修女’。店主笑了,她说我长大后将会改变主意。我心中想着你错了’。问题是,当时我并不知道自己将要成为哪一种修女。”

 

她还有一些不寻常之事,正如她始终觉得自己生错了国家一样,她同时觉得生成女人也是错误的。她解释说:“我对于生为女人感到十分迷惑,我总是感觉哪里不对劲。大人们经常跟我说当你长大后,身体会发生改变。我心想:这太好了,我将变回男人了。’”丹津•巴默与生俱来的这些谜团,在后来将得到解答。

 

如果说丹津•巴默具有与生俱来适合在洞穴中独自修行的性格,那么她的身体也再适合不过了。她年少时经常生病, 生病使她变得十分虚弱。医生和老师都劝告她,毕业后一定不要选择太消耗体力的工作。她的脊椎骨尾端天生向内弯曲,向左倾斜,导致她的整个脊柱失去了平衡。她为了平衡需要弯起背来,直到今天,她看上去仍有点驼背。这种身体状况让人非常痛苦,她的脊椎骨很脆弱,并且容易造成腰痛。

 

在她小时候,她必须一周去医院做三次物理治疗,但是也没有什么作用,后来瑜伽帮助了她。她出生几个月后就患过脊髓膜炎,好了没多久就又复发,之后被紧急送往医院治疗。父母只能隔着玻璃窗看望她。母亲注视着躺在那里的她, 她的身体比一般婴儿都瘦小,一根根肋骨好像一排小棍子, 一双蓝眼睛睁得大大的。母亲心疼地说:“她快要死了。”乔治说:“不,她不会死。看她那蓝眼睛,她渴望活下去!”

 

后来,她又得了一种让医生非常困惑不已的神秘怪病, 她在著名的大奥蒙德街的儿童医院住了几个月,休学了很久。还有一次,同样是在这所医院住了八个月。她非常虚弱,学校命令她定期到海边休养,由公家出钱。

 

丹津•巴默说:“没有人知道我患的是什么病。一年当中,我总会发两三次高烧,让我一点力气都没有,并且严重头疼,我病得很厉害。私下里,我认为这是一种业力所致。因为我年长后,这种病自然而然地消失了。当我在洞穴里修炼时,从来没有得过重病。”她继续说,“由于发高烧,我有过许多次灵魂出壳的经验。我的灵魂在居住地附近四处飘游,因为我当时年纪很小,没办法离家太远,而且我也不想迷路。我只是在街上漫游一番,飘游在所有东西之上,让我从上面望着下面的人,从而改变小孩子仰望人的习惯。在我十几岁的时候,我再次尝试过灵魂出壳的经验,但这次让我有点害怕,之后就再也没有这种能力了。”

 

年幼时她还发生过一些意外事件,给她的生活也带来特别的影响。比如,有一天她在家里玩球,她穿的尼龙裙扫到了电炉子。几秒钟之内,她就变成了一团火球。幸好母亲当天生病了,没有去鱼店而是留在家里。小丹津•巴默尖叫着冲进母亲的房间,母亲从床上跳起来,将她包裹在毯子里面,并且赶紧送她去医院。

 

她说:“令人吃惊的是,虽然我的背部鲜血淋漓,但我一点都不觉得疼。我记得自己坐着轮椅被推到医院的走廊上,医生握着我的手,说我是多么勇敢不哭的女孩。我在医院里住了很长时间,好像有几个世纪之久,我表面的皮肤脱落了,但身上没有留下任何疤痕。我长大后,母亲告诉我, 当她看见我被火焰吞噬的时候,她曾经急切地祈祷过,希望她来承受我的痛苦。我听了觉得很有意思,因为当时我已听说佛教中有一种特殊的修炼方法,通过观想,可以观想他人的所有痛苦,并消除他们的不幸。在深入的观想中,你可以将自己的健康与福祉都给予他人。我的母亲没通过学习,就掌握到这项精深的修炼方法了啊!而且它还真的生效了。她告诉我说,虽然她做了非常虔诚的祷告,但她一点都没有承受到我的灼伤疼痛。这真是太无法想像了!当时她自己也处于极大的痛苦之中,但她还是这样做了。”

 

丹津•巴默说:“实际上,我觉得自己是为了母亲而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她平静地表示,她对轮回的信仰是来自遗传,因为一些特殊的目的,她选择了这个西方家庭,以女人的身份来到尘世上。

 

当她身体健康时,伦敦东区的生活是很正常的,绝对是一种没有任何坎坷的岁月。她与弟弟莫文共用一个卧室,每周洗一次澡,家里非常缺钱。她说:“父亲去世后,母亲接管鱼店,她完全不清楚经营鱼店的父亲是个赌马的人。我们家后来欠了许多钱,母亲必须加倍工作才能维持我们的生活。”

 

虽然她的家庭经济拮据,而且又失去了父亲这个经济支柱,但她仍旧过着快乐、正常的童年生活。她后来进入闭关生活能够维持一种良好的状况,应该说与她快乐的童年生活有很大关系。她只要花一分钱就能乘坐巴士到公园或博物馆,偶尔可以免费看迪士尼的电影。除此之外,有一项娱乐活动是被禁止的,那就是鱼店的大烟囱,这是伦敦硕果仅存的烟囱了。在后院,有两个用砖头砌成的巨大烟囱,上面放置着架子,用有黑焦油的烟来熏鱈鱼与鲜鱼。这两个烟囱虽然很危险,但十分有趣。

 

她说:“真的,我们很少想到有钱没钱的问题,主要想的就是我们究竟该怎样生活。我们家里一直都有充足的食物,在那个时代,人生的目标也比现在简单许多。”她继续说,“我们一点没想到要有个父亲。事实上,没有父亲,我们的生活过得也非常好。我注意到在我的家里没有任何冲突与紧张气氛,但我的许多朋友家中却经常有。”

 

丹津•巴默长大后,变得漂亮了,但她还是那么瘦弱, 眼睛还是那么蓝、那么大。她曾经光秃秃的脑袋上长满了浅褐色的卷发,样子很迷人。后来她到印度修道时,寺院坚持要将她这个年龄时的照片钉在墙上。她笑着说:“我在三岁时就达到了我一生的高峰,然后就开始一路下滑。”莫文是她的偶像,她和他打架,莫文想出无数个恶作剧,她就跟着他一起捣乱。她说:“在盖伊•福克斯夜(英国庆祝一六。五年火药阴谋事件主谋之一盖伊•福克斯被捕纪念日),我打扮成男孩子,在人行道上坐几个小时都不动。有一次,莫文教我在汉普斯德•希斯向陌生人讨钱坐巴士回家,他要我告诉陌生人,我们被母亲抛弃了。后来,他一直说,是他带领我走上托钵乞讨的道路。”

 

她喜欢自己曾经上课的两个学校,特斯德尔街小学与约翰•霍华德小学。学校用罗马诗人维吉尔的“有志者事竟成”作为学生的座右铭是非常恰当的。她虽然不是非常优秀的学生,但算得上是名好学生。她的英文、历史都很好,IQ成绩一向也是最好的。她谦虚地说:“这并不表示我有多聪明, 我只是适合做智力测验而已。”她年年都荣获年度进步奖, 她觉得这种奖励不值一提。她说:“这种奖励只能代表你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但我并没有尽全力。我在学校一点也不用功,因为基本上我对学校的科目不感兴趣。”

 

写丹津•巴默的故事,必然要提到精神的范畴,因为那才是她最感兴趣的事情。她的母亲精通降神法术,每周三晚八点,邻居们都会聚集在她家里,参加每周的降灵会。

 

她回忆说:“我们围坐在桌脚粗如树干的巨大桃花心木桌旁,这个桌子来自一个富人,有很久远的历史。随后,一位灵媒邻居逐渐进入出神状态,向其他邻居传达灵界讯息。记得某一夜晚,母亲有点开玩笑地说这些灵讯不够强烈。他们决定接受一些挑战,让一位体重很沉的女菜贩坐到桌上, 他们将巨桌举起,在屋子里环游。我们都躲到屋子的角落里,以免挡住路。”

 

她从未质疑过这些事情的真实性。这是她的家,她知道地板上没有隐藏的活动门,也没有人接受金钱来行骗。她说:“从这些经验里我学到许多东西。现在,如果有人告诉我,人死亡后意识就不存在了,我都不会相信。因为我一再得到证明,人死亡后意识确实是存在的。这不是信仰而是一种知识,是必然的现象。我同时知道一种绝对真实的道理, 在不同的空间里都有生命存在,只是我们平时感觉不到。由于我们有这种降灵会活动,在家里大家就会经常谈到与死亡有关的事情,但讨论都是非常正面积极的。我们讨论死亡是什么、死后又是什么情况。我们最有兴趣的话题之一就是死亡,这是我获益很多的一种经验。许多人连想都不愿意想死 亡这件事情,甚至大部分人都存有惧怕的心态。如果你不害怕死亡,你在人生中将卸下一副巨大的重担。”

 

她继续说:“死亡对于我而言,就是接下来的一个新阶段,也是另一种开始。我们曾经做过许多事情,现在我们将步入无限的未来。这种认知将会减少我们今生的许多焦虑。因为我们今生正如大水池中的一滴小水滴。我们在今生中将必须做的事情做好,其他事情则不重要了。因为你也许早已做过了,否则你将来也许还会做那些必须做的事情。拥有这种想法会给我们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一份真正的希望。”

 

丹津•巴默很早就显露出深邃的思想与高度怀疑的心智, 这种内在的本质跟随她一生。她说:“我不喜欢降神法术将人们限制住,驱使人们对于降神术执迷不悟,并且无法放下。这种降灵会成为邻居们的生活中心,增加了他们对这种事情的执著。同时,我认为人们大半会问一些愚蠢的问题。”她继续说,“他们不曾深入探索一些我认为真正重要的事情。他们最有兴趣的部分就是和死去的亲人讲话。我认为这简直是在浪费灵界的时间与知识。”

 

一些早熟的、深奥的问题占据了小丹津•巴默的内心。奇妙的是,这些问题正巧是佛教徒的问题。她说:“我关心的问题是,我们怎样才能超越这种持续不断的轮回境地,以及我们生命中与生俱来的痛苦。”

 

幼年时的一个特别经验更加明确地显示出她的思维方式。她说:“大约十三岁那年,有一天我跟随母亲去拜访叔叔婶婶,我们一起度过了一个非常愉快的夜晩。然后我们又一起乘车回家。当我坐在车站时,忽然脑海中闪现出一个意念。我想,我们每个人都会生病,变老,然后死去。我与母亲从没有讨论过生老病死的事情,我脑海里忽然出现这些想法。我记得当时,公共汽车亮着灯从我眼前开过,车中的人们谈笑风生的。我心里想,他们难道不知将要发生什么事情吗?我对母亲说,生命真是非常令人悲哀,因为我们必须经历生老病死这些事情。我的母亲生活很不幸,身体也很糟糕,她很吃力地抚养大两个孩子,又经常有财务上的危机。她回答我说:是的,人间确实有许多痛苦,但还是有许多美好事情的。我想,她可能没理解我的话。虽然世间有许多美好的事情,但是生老病死隐藏其中,生老病死的悲哀让其他的一切都失去了意义。”

 

她深有体会地说:“但人们看不见这些事情,他们从来都不关心。我不明白他们为何如此冷漠。他们难道不知道吗?这种可怕的情况牢牢地限制住他们。我内心深处对这种感觉有切实的体会。因为没有人理解我所说的,他们都认为我太悲观了。此后,我便不再和他们讨论这个问题了。”

 

巧合且有趣的是,困扰伦敦东区这个年轻女孩的问题, 正是困扰公元前五百六十年印度王子悉达多的问题。当悉达多王子离开皇宫的保护之后,看见了病人、老人及一具尸体,这些不堪情景深深地震撼了他敏感而多情的心。最终,他全然放弃安逸的、拥有特权的生活,出家开始探索人类受苦的原因。经过多年的游历与布道,他尝试了各种各样的修道方法,终于有一天,他在菩提迦耶的菩提树下获得了答案。他进入深沉的冥思,打破了无明的障碍,最终获得开悟。他成为佛陀,生命蛻化成为一个完全觉悟的过程。他的觉悟启发了历代成千上万的人,从而形成了佛教。但当时, 佛教的发展还仅仅局限于东方。

 

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那就是人类生存的意义,同样占据了丹津•巴默的内心,这也是佛教所力求解答的问题。她说:“我希望自己弄清楚,人类怎样才能够变得完美无缺。我小时候就有一种信念,相信人类天生就是完美的。我觉得人类的完美好似没开发的宝玉,我们必须将它发掘出来,才能发现我们内在的本来面目。因此,我们来到世界上的理由就是发现完美。我问母亲是否相信轮回,她认为对她而言, 轮回是很自然的,并非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要想获得更多的解释就比较困难了。丹津•巴默于是向灵媒请教。她说:“我首先问灵媒:有神存在吗?’灵媒回答:‘我们认为绝对没有以人的形象出现的神,但我们认为终究是有光、有爱和有智慧的。’我对灵媒的回答还算满意。于是我向灵媒提出生命中的第一个疑问:‘我们怎样才能变得完美?’灵媒回答:‘你必须很美好、很善良。我对灵媒的这一回答很不满意,我想:‘灵媒并不知道这个答案。’之后,我对于这种降神术完全失去了兴趣。”

 

其后,丹津•巴默转向地方上的传道士寻求新的答案。她很喜欢汉斯灵顿神父,他长得很魁梧,具有一个修道者的风度,而且他遵守清规戒律。有时,她跟随母亲一起前往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圣公会教堂。

 

她说:“汉斯灵顿神父对我说:‘嗯,你必须变成好人。然后你必须变成善人。’我想,‘这也不是我找寻的答案。我们的基础当然必须是好人善人,但获得完美却是另一回事。我认识许多人,他们又好又善良,但他们并不完美。完美需要更多的东西。至于多些什么是我一直想探寻的问题。”

 

丹津•巴默生长在基督教的国家里,但她对基督教没有兴趣。事实上,基督教并没有提供给她更多的答案,反而令她感到更加困惑。她的困难基本上是无法接受拟人化的神的观念。她说:“对我来说,基督就像是天上的圣诞老人。而且,我记得自己对圣歌特别感到困惑。我在学校里唱圣歌, 歌词说‘所有光彩漂亮的事物,所有大小不同的生物,一切聪明又奇妙的东西,都是神所创造的’。当时,我不解地想,‘那么,愚蠢与丑陋的东西又是谁创造的呢?’那些丰收圣歌也是一样,我们赞美神赐予的阳光与雨露。我想,神一定也带来了干旱与饥荒。”丹津•巴默似乎对“二元”的问题感到困惑。好与坏、黑暗与光明、大与小,她寻找超越二元对立的答案。

 

她不停地在寻找着什么,但她也不确定那究竟是什么。 她十三岁时,曾经试着阅读《古兰经》。后来又尝试着认识基督教,但她还是不得其解。十五岁时,她开始学习瑜伽, 然后慢慢地接触了印度教,她得到了一丝快乐和满足,但那很有限,于是她再度转回到了基督教。

 

她解释说:“问题是,所有宗教的基础都是建立在一个外在的神上面。我们有责任取悦它、接近它。这对我而言是没有任何内在意义的。如果这个对你有意义,绝对会产生效果。但如果对你没有意义,那么对你又有什么用呢。你首先必须信仰这个超越物质界的神明,与它产生一种关系,然后你才能得到进步。如果你都不相信,那么你肯定无法走上这条道路。”她继续说,“我记得,曾有一次我和未来的嫂嫂聊天,她是犹太人,她辩说耶稣不是神的儿子。如果按照她的说法推论下去,就会得到没有神的结论。这对于我来说,好像是一个伟大的发现。是啊!这正是我的感觉。”

 

丹津•巴默十几岁的时候,又转向了存在主义思想,开始简单地阅读萨特、齐泽克、加缪等哲学家的著作。她发现,虽然这些人提出了人类生存的意义这样的问题,并描述了人类的生存现状,但他们并没有给出这些质疑的答案。她于是继续寻找下去。

 

丹津•巴默大约九岁时,看过一个有关泰国寺院的节目,佛陀的生平被记录在一座寺院的雕刻上。她问母亲佛陀是谁。母亲回答:“他是东方国家的一个神。”然而丹津•巴默却肯定地说:“不,我觉得他像耶稣一样活在人世间,他一定有故事。”后来,她终于发现这是怎样的一个故事了。

 

一九六三年二月,二十岁的丹津•巴狀存了九十英镑的船资,启程前往印度。这是她所能找到的最便宜的旅行方式,她一个星期只挣八英镑,凑足这笔钱花费了很长时间。

 

3 寻道

 

一九六三年二月二十岁的丹津•巴默存了九十英镑的船资启程前往印度。这是她所能找到的最便宜的旅行方式她一个星期只挣八英镑凑足这笔钱花费了很长时间

 

一九六一年,十八岁的丹津•巴默于寻道之旅中取得了新进展。

 

当时,莫文正在参加英国皇家空军驻防,巴默与母亲将要去德国探访莫文,以便他们能够一起共度圣诞节。圣诞节前,她离开了小学校,进入了哈克尼图书馆工作。这个工作正如她老师所介绍的那样,工作环境很好,很安静,而且她非常喜欢阅读好书。她原本希望上大学研读文学与哲学,但母亲无法负担她的学费。丹津•巴默安慰自己,多赚些钱可以让她早点儿离开英国。她说:“有时,对东方的思念深深地折磨着我。”她从图书馆带了三本书去德国度假时看,其中两本是萨特与加缪的,另外有一本书,是在她出发前,别人刚刚归还图书馆的,封面上是面带微笑的佛像,但吸引她的是《坚定的心念》这一书名。她在德国阅读了萨特与加缪的书,但却不知为什么,忽略了那本佛教书。当她返回英国途中时,飞机延误了八小时,由于机场是军防设施,里面没有商店、娱乐场所,她没有什么事情打发时间,于是只能打开那本书。读了一半时,她转向母亲,语调虽然轻缓但充满惊奇:“我是佛教徒啊。”母亲很平淡地回答说:“亲爱的, 很好。你把书读完,然后给我讲讲。”丹津•巴默的态度却不像她母亲那样平淡无奇。

 

她说:“我感到惊喜而震惊。我所有思考和相信的事情都写在书里了!而且书中说的比我自己理解的要好得多。那种观念和见地,正是我所思所感受到的。同时,这条绝对清晰与明确的道路,带领我回到自己内心的完美。”

 

书中佛陀所面对的,正是丹津•巴默当年看着行驶的公共汽车上的人们时,心中所产生的各种疑问,那是人生普遍存在的生老病死问题。她说:“同时,我很喜欢轮回这一理论,并相信没有一个外在的神祇能够引领我们。当我接触印度教时,我发现印度教中有许多地方强调阿特曼(真我、灵魂),以及它与神祇之间的关系。当我第一次听说阿特曼这个词时,我不自觉地产生了眩晕的感觉,我甚至要回避这个词。但佛教却与它相反,所论述的东西是没有阿特曼的,没有一个独立的实体,没有一个大写的、发光的‘我’的存在。这种观念让我彻底获得了自由。我真的太高兴了,我最终从这种观念出发,找到一种宗教与灵修道路。”她对阿特曼这个词所产生的无法解释的眩晕感,如同她在人生中其他许多奇怪的偏好,后来都找到了答案。

 

她说:“那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生活。我记得三天后, 我在上班的路上,心中想着:‘我成为佛教徒已多久了?三天吗?不,我作为佛教徒,已经好几个世纪了。’”当时,她还不清楚自己的想法是多么正确。

 

丹津•巴默一旦找到了自己的道路,她立刻就开始前进了。她说:“如果你想做一件事,就应该在正确的道路上做好它。”这是她一生的座右铭。但在一九六一年的英国,这却不是一件容易完成的工作。

 

现在,佛教已经盛行,有关佛教的书籍已出版了数百种,打坐中心到处都建立起来,甚至贝斯纳绿市的老旧火车站也变成了一座精致的佛教寺院,成了纷乱嘈杂中一片安静的绿洲。但当丹津•巴默刚开始接触佛教时,周围却没有人跟她是一致的,她几乎是完全孤独地探索着。最初的信仰改变者都是十分热情和单纯的,无论如何,丹津•巴默就以这种热情和单纯开始了她的旅程。

 

她说:"‘无欲’是我不断接触到的佛教中的最主要的一件事情。于是,我告诉自己‘这是正确的’,我把所有的衣服都交给了母亲,然后穿上黄绿色的衣袍,腰间束一条带子,再穿上黑色的长统袜。”回想起这段历史,她笑着说, “我再不用化妆了,只要将头发绑到脑后,再穿一双简朴结实的鞋子,我也不再和男孩子约会了。我极其盼望自己变成一个无欲的人。”

 

这个阶段并没有维持很长久。不久,她在依克内斯顿广场发现了一个佛教团体。这个佛教团体位于维多利亚车站的后面,一九二四年由克斯迈思•韩弗瑞法官创办成立。将东方思想介绍给英国的众多人士中,韩弗瑞可能是做出最大贡献的一位。韩弗瑞个性奇妙,他将优秀的法官事业与非传统的兴趣——非传统医学、占星学、超能知觉,以及佛教——有机地结合起来。他与心理学家荣格、禅师铃木大拙、泰国皇室都有来往。丹津•巴默所接触的这个佛教团体是西方世界中最古老、最庞大的一个佛教组织。时至今日,它依然如此,但它的所在地却是一栋很小的建筑物,会员也十分有限。

 

她说:“当我走进这栋建筑物的大门时,我突然发现其他人都不像我穿着黄色的法袍。我以为‘这一定是我什么地方搞错了’。我也许不应该将衣服都送掉。我告诉了母亲这件事,她将衣柜的钥匙又还给我。母亲没有将我的衣服送人,只是锁在衣柜中了。她对我此前的行为没有说过什么, 她只是等待着。母亲真是细心体贴的人。”

 

在依克内斯顿广场的佛教团体中学习静思时,丹津•巴默完全沉浸在南传佛教的巨大宝库中。南传佛教主要是存在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越南与柬埔寨等地。她学习佛陀的四圣谛,四圣谛内容包括苦的真相(苦)、苦因的真相(集)、灭苦的真相(灭)、解脱之道的真相(道),是佛陀教义的基础。这是佛陀在菩提树下开悟后最伟大的开示精华。佛陀对人类生存状况以及解答方法的分析都有着严谨的逻辑性和精彩独到的见解。他还发现修行的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它们是修道的基础,也是佛陀为佛教生活所描绘的蓝图。丹津•巴默不假思索地全部接受这一切。她说:“我就像一个长期处于饥饿状态的人,终于坐上了宴会席。”那时,另有禅宗也可以学习,但禅语机锋令她没有信心。她说:“我记得,因为我完全不能理解,自己灰心地躺在床上哭泣。当时,我认为, 禅语自相矛盾太多,现在我能够理解并享受禅了,但如果我最初学习的是禅,我一定会放弃的。”

 

丹津•巴默一直觉得自己求道的过程是很孤独的,她自己制作了一个佛坛,铺上带有金凤花纹的黄色洗澡巾,将一尊佛像摆放在上面。这尊佛像是一位女士赠送的,这位女士的丈夫是一个航海商人,他从缅甸买回来一尊佛像供奉在家中的壁炉架上,丹津•巴默后来从这位女士处买了两只暹罗猫,当这位女士发现丹津•巴默是真正的佛教徒时,她立刻将佛像送给了她。

 

丹津•巴默在佛坛前礼拜,每次她都拜得非常喜悦。她说:“当我第一次走进佛教团体,一看见佛坛,第一个冲动就是拜下去。然后我想:’噢,不,不,不。不能这么做。佛教徒不做这种事。‘于是,我没有拜,但不去礼拜使我感觉非常痛苦。我后来看到一些东方图片,人们在佛像面前拜,我觉得快乐极了。我持续地、不间断地礼拜,感觉好极了。”

 

同时,她知道了西藏的一个咒语“嘛呢叭咪”,这句咒语能够令所有愿求都能如意得成。她以自己的方式开始念诵,并获得了惊人的效果。

 

她说:“当初我并不懂什么,只是以为人必须要一直地念诵咒语。于是,我开始不停地念下去。最开始我念出声来,后来我在心里念诵。事实上,这如同《东正教徒朝圣记》中的那个俄国农夫不断念诵耶稣祷辞一样,但当时我并不知道这个故事。我只是在心中不断地念诵。不久,它就产生了很有趣的效果。当时我仍在工作,我发现自己可以在心中一面念诵着祷辞,一面将工作做得很好。念诵好像分去我头脑 的一部分活动,让我有了这种观察的意识,发出嘛呢叭咪’的共鸣。同时,念诵给予了我空间,使我对身边的事情保持觉知,不致身陷其中。

 

她虽然毫不怀疑佛教,但有些事情还是困扰着她,南传佛教的一些观点使她感到担忧。阿罗汉的思想尤其令丹津•巴默感到不安,他们已获得了涅槃,完全消除了无明、贪婪与嗔恨。因此,他们再也不必回到这个苦难的世界了。

 

他们都得到自由了!这应该是丹津•巴默所追寻的东西,但这种思想并没有吸引她。

 

她说:“爱不存在于南传佛教中。我爱佛陀,每当我想到他,我都会流下热泪。我希望像佛陀一样,但不希望像阿罗汉那样。我感觉阿罗汉很冷漠。事实上,这种厌恶的感觉是不对的,我现在对阿罗汉的感受好多了,但当时我对阿罗汉的思想感到担忧。如果你有块姜蛋糕,而你不喜欢姜,这可麻烦了。我虽然爱佛教,但我不喜欢南传佛教的指引,那不是我想前去的地方。这其中缺少一些东西,但我不知道是什么。当时,我只是感觉南传佛教的修道方式并不正确。”

 

丹津•巴默持续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追求,以便寻找一条最适合自己的道路。几个月后,她读到一本有关龙树菩萨的书。龙树菩萨是公元二世纪时著名的佛教圣人与哲学家。在这本书中,菩萨被定义为是“精神英雄”,菩萨选择放弃涅槃,一再地回到这个世界,帮助解救所有的众生。她说:“我立刻明白了,这正是我想追寻的。它是我的目标,不是为了自己,而是出于同情心,为了所有的生命。菩萨的思想,才是我真正想追寻的。”

 

然而,当她发现自己的道路时,另一个大问题又产生了。龙树菩萨是大乘佛教的创始人,而大乘佛教被尊崇与主要的修习地点是在西藏。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时候,藏传佛教几乎不为人知。一些旅行者曾勇敢地进入西藏,有人回来后,讲述许多精彩的魔法与灵异故事。比如,喇嘛们能够飞行,他们凭着个人意志变化出东西,或者再让它们消失。他们还能变成动物或其他任何东西。他们以一种怪异的、神奇的跳跃性方式,可以跨越时间旅行到神秘的地方。由于这些神秘的传说,伦敦佛教团体中大部分知识分子将藏传佛教排除在外,错误地认为它是巫术、秘教。因为藏传佛教与禅宗不同,也与南传佛教不同,它的神秘性使得很少有西方人能够真正了解它。

 

丹津•巴默虽然是佛教团体中的新成员,但她是非常敏锐的,最初她根本不理睬藏传佛教与它所代表的东西,但巴默并没有完全放弃藏传佛教。她还在阅读另一本书,书中一段简略介绍宁玛、萨迦、格鲁及举派西藏四大教派的文章。她说:“当我读到举派’这个词时,我的心中有个 音说你是举派’。于是,我问什么是举派’?这个声音说这不重要,你是举派’。我的心好像在向下沉没,当时,我最不想当的就是藏传佛教徒。”

 

在丹津•巴默的故事中,总有这个声音在关键时刻反复出现。这个声音引领着她也警告着她,将她向正确的方向引导。不论她头脑里想什么,她永远都会留心这个声音。她说:“事实上,我无法忽视这个声音的出现。这声音有时会很响亮。”

 

后来,丹津•巴默就跟随着这个声音的引领,联络到一位她所知道的伦敦唯一了解藏传佛教的人。他们一起喝下午茶,此人交给她一本伊万•文兹所著的《密勒日巴传》。密勒日巴是西藏最受人们爱戴的诗人兼圣人,他是最优秀的洞穴修行者。

 

密勒日巴的故事非常引人入胜。他生于十一世纪,年少时,他曾暗施法术报复欺侮他家庭的人,中间还杀掉了几个人,因此有许多恶名,被认为是一个流氓式的灵修人物。后来,他发现自己错了,受到良心的谴责。于是开始寻找著名的译师玛尔巴为上师,他因从印度带回了佛教经典而被人们称为译者玛尔巴,密勒日巴请他解说佛经中的真理。玛尔巴看了一眼站在面前的这个年轻恶棍,马上指派他去做一项繁重的工作,命令他去建造冲入云霄的石塔。密勒日巴将石塔建好后,玛尔巴巡视了一番,又粗暴地下令密勒日巴将塔拆掉,还要将石材归还原位。就这样建了拆,拆了又建,重复了四次,密勒日巴几乎崩溃了。为了涤清自己错误的罪行, 密勒日巴坚持建塔拆塔,以此来证明他的决心。玛尔巴最后接受了他,并赐予他所渴望的静修禅思的一生。

 

密勒日巴除了拐杖、斗篷、碗盆之外,其他什么都没带,就孤独地去深山中修行了。山上极端寒冷,除了麻, 什么食物都没有。密勒日巴瘦得像骷髅一样,皮肤全部变成了绿色,那是冥思修行的结果。由于他学会了如何提升使人欢喜的神秘热能,所以即使他生活在零下温度里,也能保持身体的温暖。农夫们纷纷传说着亲眼看见密勒日巴在山谷间的故事。经过了许多年的努力修炼之后,密勒日巴修炼成功,终于出来宣扬佛法。这时,天空出现了一道彩虹,鲜花像雨点一样从天而降。

 

追逐世俗生活只能带来不可避免的悲哀。

获得的结果是失去,建造的结果是毁灭。

相聚的结果是分离,诞生的结果是死亡。

当你了解这些,你应从最初就放弃获得、建造、相聚与诞生。

同时,你应忠实地追寻卓越上师的教诲,开始寻求真相。

真相没有诞生也没有死亡,它就是最巧妙的技艺。

 

密勒日巴的智慧之语由他的忠诚弟子惹琼巴记录下来, 丹津•巴默后来受到惹琼巴的巨大影响。

 

丹津•巴默读完书后,她的信仰改变了。对佛教团体中有名望而又传统的人来说,书中神秘的内容都是被禁止的, 但这些内容为丹津•巴默所吸收。她说:“我被书中讲到的净土、神鬼、天堂、地狱等深深地打动了。这是我在家庭降灵会中所知道的东西。毕竟,我是在桌子于屋里飘浮的环境中长大的。对我来说,密勒日巴会飞的这种观念是完全合理的。因为,我小时候生病时也有过灵魂出窍的体验。南传佛 教与禅宗都不曾提到类似的经验,也没有谈到灵魂的问题, 对于它们的理性方式,我感到困扰。我是一个逻辑性很强的人不容易上当。但当我遇见一些真正表达出人类高层次潜能的事情时,我会很容易就注意到。”

 

接下来,很明显她需要寻找一位上师来引领她,就像当 初密勒日巴寻找到卓越的译者玛尔巴上师一样。她说:“我知道自己必须找到一位上师,不是随意的某一位上师,而是 '那一位’上师。我从不曾怀疑自己能够找到他。他将在印度,我下定决心前往那边去寻找他。”但是这种事情并没有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

 

当时,除了严肃的精神探索,丹津•巴默的生命中还有其他的事情。她才十几岁,长得很漂亮,有一头长长的卷发。认识她的人都用活泼热情来形容她。当她逐渐长大后,不但习惯了自己女性的身体,并且开始积极地享受它。她发现了男孩,男孩当然也发现了她。上世纪六十年代早期,伦敦市中心的生活充满了情趣,猫王、瑞奇•尼尔森、二战后反传统的行为怪异者、卢森堡电台与摇滚乐混合在一起。各种由狂热的年轻人组成的团体刚刚起步,丹津•巴默也以全身心的热情参与其中。

 

她说:“我穿着漂亮的衣服、打着洞的高跟鞋。我爱跳舞,常去爵士乐俱乐部,还对猫王非常迷恋。事实上,我的社交生活非常繁忙,当时我与一大堆男朋友交往,特别是东方男孩。令人很奇怪的是,西方男孩从来都没有吸引我。但我一直很确定一件事,就是不想结婚。记得我十六岁那年, 我将要做第三次伴娘时,一位朋友对我说:别做了!做三次伴娘,就永远不会当新娘!’我说:这个迷信太可笑了。 但我倒是真希望这个迷信起作用,它将带来一些额外的收获。’我希望自己独立生活,而不希望头脑中总是充满对一个人的思念。”

 

丹津•巴默性格上的两面性,无法避免地在内心引发了冲突。她陷入了内心的挣扎,经过好几年,这种挣扎也没有得以摆脱。她说:“一方面,我是一个浮躁又贪玩的女孩;另一方面,我又是十分严肃追求心灵的人。我在漂亮的裙子与黑长统袜、平底鞋之间失去了平衡,左右摇摆,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对抗。当时,我最担心的是轻浮的一面将要得胜。”这种性格上的冲突同时带来了其他方面的困难。

 

她说:“我有两方面的朋友,这些朋友永远都不能融洽相处。有一天,我参加一个聚会,并邀请了两方面的朋友。我来晩了,当我走进大门时,看到朋友们完全迷惑不已。因为他们之间拥有唯一相同的东西就是我,但他们谈论的又似乎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他们真正使我感到危机,我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这场面。这时,我听见一个内在的声音说:‘别担心,在适当的时间,你自然就会放弃。你还年轻,好好享受吧。时候到了,你将真正会放弃一些东西。’听见这个声音,我轻松多了。”

 

她继续与男孩约会、跳舞。在一个意大利的节日,巴默饮用了太多意大利红酒而醉倒了。虽然她过着轻松的生活, 但她一直没有忘记追寻上师的内心期望。她从佛教新闻中, 了解到一位英国女性弗里达•贝蒂的故事。弗里达与一位印度人结婚后成为了佛教徒,她创办了一所规模不大的举派女尼修院,并在印度北方达胡西市成立了一所年轻转世喇嘛的学校。这地方非常适合她开始寻道。丹津•巴默写信给贝蒂,详细解说她也是囑举派信徒的原因,她愿尽最大努力提供服务。但她只是一名受训的图书馆管理员,不知道自己能够做什么事情。贝蒂回信给她:“你来吧,尽管来,不要有任何担心。”

 

这扇门终于向她敞开了,但如何走进去还是很困难的。丹津•巴默需要一笔旅费才能前往印度,这不是图书馆管理员的薪水所能够负担的。她不得不决定寻找一个更高薪的工作。她对世俗生活一向没有追求,事业、成功、赞赏,对她都毫无意义。她说:“我从来没有必要被迫在这些方面证明自己。”但当她下定了决心后,她将再度面对自己的命运因果。

 

她说:“我几乎立刻发现了布鲁姆斯伯里东方与非洲研究学校的招聘广告。我去面试,去见图书馆长皮尔森先生。皮尔森先生刚从缅甸与印度回来,我对他的经历非常好奇,不停地向他提问题。他问我是否愿意接受图书馆考试,我不,因为我将去印度。’我说了这话,心想一定会失去这份工作了。皮尔森先生又问我,准备何时去印度。我回答:一两年内,当我存够了钱后就去。当我离开他的办公室时,我看见外面是排着长龙等待面试的人们。几天后,我接到了皮尔森先生的电话,他说:那天,我们两人在面试时谈得太高兴了,我都忘了问你对薪水的要求,以及工作的时间了。’他继续说,‘我们非常欢迎你来图书馆工作。’”

 

皮尔森先生记下了丹津•巴默的心愿。他让巴默在图书馆工作,并用图书馆的经费以及工作时间,安排她学习西藏课程。她的老师是著名的西藏专家大卫•史耐格夫,上世纪五十年代,他是少数几位真正去过西藏的人之一。随后几年,丹津•巴默所接受的几乎都是关于西藏的信息,而且她也只有西藏文的经本可读,这些初级课程对她是十分珍贵的。这是意料之外的获得,但有时候也令人有些恐惧。她说:“史耐格夫使人惧怕。他站在我们面前,总是不留情面地批评我们。我走进教室以前,真的是全身发抖。只有一件好事,他的身边有三位苯教的喇嘛(苯教是西藏最原始的宗教),他们是我最早遇见的西藏喇嘛。”

 

后来几年,又有几位喇嘛来到英国,他们是将藏传佛教传入西方的先行者。丹津•巴默是西方人中少数几位接受这个在当时影响并不广泛的信仰者之一,她无疑成为与喇嘛们见面的最佳人选。她的母亲总是对新事物产生兴趣,对新观念保持开放接受的态度,尤其是心灵方面的事情。她母亲邀请这些喇嘛到家中吃午餐与晩餐,喇嘛们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没有什么熟人,所以他们非常高兴能够与对藏传佛教有兴趣的人士聚在一起。

 

这些喇嘛中,有一位就是优秀的、具有独特形象,后来饱受争议的秋阳•创巴仁波切。创巴仁波切从几方面展现他的风格。他写了许多本畅销的早期佛教书籍,包括《超越修道上的障碍》、《无目标的旅程》等书。同时,他在苏格兰创办了英国第一所西藏闭关冥思中心“撒益林”。后来,他移居到美国,在科罗拉多州的波德市创办了与撒益林同样成功的纳若巴中心,培养出一批最优秀的美国佛教老师。创巴仁波切是一位修行高深的喇嘛、有成就的冥思上师、卓越的学者、天生的沟通者。但晩年时,却以他不合乎传统和一些丑闻而闻名,致使纳若巴中心陷入了危机。

 

丹津•巴默十九岁时,遇见了年轻的还没有名气的创巴仁波切。他与当时其他的喇嘛一样,居无定处,四处漂泊, 而且不被关注。没有人了解这些西藏喇嘛所具备的能力,而丹津•巴默正处于这个即将跨越的时期,她已经准备好了。

 

她说:“我与创巴仁波切见面不久,他就对我说:你或许难以相信我将告诉你的事情。在西藏,我其实是一位修道高深的喇嘛,我从没想到竟然会面对这种情况。但请你接受我教导冥思吧,我一定要得到一位弟子。’”

 

丹津•巴默当然非常愿意。她成为天赋禀异的创巴仁波切的最亲密的弟子。现在,有一些书籍可以帮助她引导之外,还有一位老师引导她,她得到了一个活的泉源,她快乐极了。

 

她说:“我觉得自己终于得到真正的东西了。虽然创巴仁波切并不是我想像中的僧人或是喇嘛,他长相一般,也很平凡,只会说一点点英文,但他真的是很有智慧。”

 

有时,他们在一起讨论比较严肃的事情。丹津•巴默总是会提出各种问题,创巴仁波切会耐心地回答,热烈的辩论在两人之间展开,他们两人都很欢喜这种激烈的辩论形式。当时,创巴仁波切告诉她很多她一点都不了解的事情。同时,他还给她上了第一堂冥思修炼课程,教导她如何观察自己的心,如何放松意念,同时保持觉知。丹津•巴默迅速就领悟了,她说:“我感觉十分奇妙,我一直觉得冥思是修道的精华。我对创巴仁波切有极大的信心。”

 

当时,她还无法说清冥思对她而言为何如此重要,以及冥思所带来的具体作用。现在,经过三十年具体的修行,她能够真正解释“内观”代表的是什么意义。她说:“我们非常难驾驭自己的意念,意念常常是失去自我控制的,我们经常制造记忆、偏见。对大部分人来说,这好像是一种骚动, 一种内在的紊乱状态。我们任凭自己被情绪左右,无法选择如何思想。冥思能够使风暴平息下来,停止这种永无终止的心念的搅动。一旦你达到这个目标,你就能够进入意识更深 的层次,它可以超越表面的喧哗。同时,你渐渐可以掌控住自己的意念与情绪。你看得见它们透明的本质,不再完全相信它们。你能创造出内在的和谐平衡,你能够将它带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创巴仁波切鼓励丹津•巴默到印度寻找上师。一九六三年二月,二十岁的丹津•巴默存了九十英镑的船资,启程前往印度。这是她所能找到的最便宜的旅行方式,她一个星期只挣八英镑,凑足这笔钱花费了很长时间。她搭乘“越南号”轮船,从法国南部的马赛港出发。她必须先搭乘火车,经过海峡,再搭乘另一列火车才能到达马赛港,再正式开始这趟旅程。当时,在维多利亚火车站,创巴仁波切夹在一群人中为她送别。

 

第一章 西方女瑜伽士《心湖上的倒影:给实修者的指导》


《寻访终南隐士》全集


修证心得:2 闭关发愿与内景展现 《青衣江道长问答录》


关于闭关1:冈地珠固的菩提心


关于闭关2:噶玛罗卓 三年三月三周又三天


关于闭关3:德谦喇嘛的闭关收获


关于闭关4、5:苏南喇嘛:找到心灵的安宁 堪布旺嘉:菩提心是根本


关于闭关6、7:实修和理论哪个更重要?堪布依喜嘉强调基础功夫


关于闭关8:八十岁仍在修行的科卡


《甚深内义》全集




*          *




Sant Mat 常用词汇简释 (一 )


实修技巧严选 合集(一)


灵性故事严选 合集一


实修理论严选 合集(一)


Sant Mat 灵性导师主题教言 汇集(一)


《卡比尔诗选》全集


圣•给乐葩•辛格•马哈拉吉 故事集(一)


圣•给乐葩•辛格•马哈拉吉(视频) 故事集(二)


圣.给乐葩.辛格(Sant Kirpal Singh)开示 精华录(一)


《晨间谈话》全集


《巴巴.吉传》全集 附:巴巴•吉故事三则


《明师》《生命的轮回》《死亡之谜》《人 !认识你自己》全集


《修行的完美七要》《生命的桂冠——瑜伽研究》全集


《灵性的芬芳》《素食人生》《神秘主义的秘密》全集


《圣·瑞金德·辛格语录》《灵性渴望》《神圣的灵光》《灵性珍珠-致开悟的生命》全集


《圣.瑞金德.辛格的教理》《挚爱之所》《通过冥想赋予灵魂力量》


Sant Mat 关于 证知 教导汇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光明体 教导汇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专注 教导汇集


┅┅


《超脱-跟随瑜伽大师尤迦南达去修行》全集


重发:《一个瑜伽行者的自传》全集


《与尤迦南达的对话》(全集)


来自苏非的教导(一)


来自苏非的教导(二)


苏非的故事(一)


《鲁米诗选:爱的火焰》全集


《鲁米:在春天走进果园》全集


┅┅


那些实修者必须知道的专业理论知识(一)


《体光老和尚开示录》《广钦老和尚开示录》《静老说的话》全集


《坐禅》《坐禅问答录》全集


《缁门崇行录浅述》


《禅宗六祖与中国理学》《禅话》《南禅七日》全集


《花出青嶂》选章  《和颜爱语》全集


禅宗资料汇总(一) 《定慧初修》全集


《禅海微澜》《恒河大手印》《佛法修证心要问答集》全集


《宣隆大师传》《觉知生命的七封信》《南师所讲呼吸法门精要》全集


《天台宗纲要》《南怀瑾老师“静坐问答录”》《印顺导师与学员意味深长的对话》


《略论明心见性》《证悟与神通》《成佛的诀窍》《参禅日记》


《念佛如何得到一心不乱》《禅观正脉研究(白骨观)》《圆觉经略说》全集


《唯识与中观》全集


《竹窗随笔》全集一  《金刚经说什么》全集


《七十空性论》今诠  ▎《心经》略说  ▎《楞严经》解读


┅┅


《大师在喜马拉雅山》全集


美赫巴巴的故事(一)


《寿命是自己一点一滴努力来的》&补遗篇(全集)


日本禅宗故事 (全集)▏有禅意的小故事(全集)


《海奥华预言》《 地球守护者》《看见真相的男孩》全集


《死亡好过一切》《去过天堂90分钟》 《再活一次,和人生温柔相拥》《我有死亡经验》


《影尘回忆录》《来果禅师自行录》《憨山大师的一生》《金山活佛》《虚云老和尚见闻事略》


《纯印老人故事》《心定和尚讲故事》《辨喜尊者传记》《回忆苏格拉底》《灵性故事合集》一


濒死体验(NDE) 濒死经历案例汇集 (一)


《死亡九分钟》 全集  《生命不死---精神科医师的前世治疗报告》 全集


《阅微草堂笔记》 全集一


《阅微草堂笔记》 全集二


《入门-古埃及女祭司的灵魂旅程》 全集


阿米三部曲:《阿米1:星星的小孩》《阿米2:宇宙之心》《阿米3:爱的文明》全集


《空谷幽兰》全集


《禅的行囊》全集


《寻访终南隐士》全集


《密勒日巴尊者传》全集


濒死体验:《天堂的证据》全集


日本百岁老人的智慧:《活好:我这样活到105岁》全集


《宗喀巴大师应化因缘集》全集


《八万四千问》全集 宗萨仁波切


《藏密心要十讲》全集


《甚深内义》全集


《灵心小史》全集


┅┅


《从修炼的角度讲述一切神秘现象的原理》全集


《老子他说》(全集)


《丹道修炼问答》《修真内景谈》《天仙金丹心法》《心法相映——丹道心悟卅年》全集


《陈撄宁仙学大义》《学仙必成》《邱祖秘传大丹直指》校注《余之求道经过--陈撄宁点评版》


《我说参同契》全集(上)


《我说参同契》全集(下)


《道家修真图详解》《黄庭经讲义》《陈老“所谓口诀不轻传”的原因》《口诀钩玄录》全集


《丹道见闻录》《庄子现代版》全集《丹道法诀十二讲》


《青衣江道长问答录》精华录(一)


《青衣江道长问答录》精华录(二)


《青衣江道长问答录》精华录(三)


《方术纪异》全集




音流(Sant Mat)资讯整理

https://santmat.kuaizhan.com/

 

音流瑜伽(Sant Mat)简介

http://m.santmat.biz/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音流瑜伽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